失聰,暫時 性 失聰,短暫 性 失聰

壓力與身體的關聯

現代社會節奏快速,壓力無處不在,而長期累積的壓力會對身體機能造成深遠影響。當人體處於壓力狀態時,會觸發「戰鬥或逃跑」反應,導致自律神經系統失衡。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應急反應,後者則主導放鬆與修復。長期壓力會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免疫系統,甚至聽覺功能。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指出,超過60%的香港人因工作壓力而出現身體不適,其中約15%曾經歷聽力異常,如耳鳴或短暫性失聰。壓力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響內耳微循環,而內耳毛細胞對缺氧極為敏感,一旦供血不足,便可能引發暫時性失聰。此外,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長期分泌也會加劇聽覺系統的退化。

壓力性耳聾:一種常見的暫時性失聰

壓力性耳聾(Stress-Induced Hearing Loss)並非醫學正式診斷名詞,而是描述因壓力導致的聽力問題,屬於功能性聽覺障礙。其特點是聽力下降通常為雙側性、波動性,且伴隨其他壓力相關症狀。與器質性耳聾不同,壓力性耳聾的聽力檢查可能顯示正常或輕度異常,但患者主觀感受明顯不適。

此類暫時性失聰的機制主要與內耳微循環障礙有關。壓力引發的血管痙攣會減少耳蝸血流量,導致毛細胞暫時性缺氧。香港耳鼻喉科醫生協會資料顯示,約20%的突發性耳聾病例與情緒壓力直接相關,且多發生於25-45歲的高壓族群。值得注意的是,若未及時處理,反覆發作的短暫性失聰可能演變為永久性聽損。 短暫 性 失聰

壓力性耳聾的症狀

壓力性耳聾的表現多元,且常與其他壓力症狀重疊。典型聽覺症狀包括:

  • 波動性聽力下降:患者可能上午聽力正常,下午卻突然聽不清對話,尤其在嘈雜環境中加劇
  • 耳鳴:約80%患者會出現高頻蟬鳴聲或嗡嗡聲,聲音強度隨壓力變化
  • 耳悶脹感:如同耳朵被棉花塞住,可能伴隨耳內脈動感

此外,全身性症狀也值得關注:頭痛(特別為太陽穴緊縮痛)、肩頸肌肉僵硬、睡眠障礙等。香港衛生署2022年調查發現,同時出現耳鳴與肩頸痛的上班族中,逾七成有臨床認定的焦慮傾向。

如何診斷與治療壓力性耳聾?

診斷需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標準流程包括:

檢查項目 目的
純音聽力檢查 評估各頻率聽閾值
鼓室圖檢查 排除中耳病變
血液檢查 檢測發炎指數與荷爾蒙水平

治療採多管齊下:

  • 藥物治療:血管擴張劑(如銀杏葉提取物)改善內耳循環,短期類固醇用於急性發作
  • 行為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重建壓力應對模式,香港心理衛生會推薦的「4-7-8呼吸法」可快速緩解耳鳴
  • 儀器輔助: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對合併焦慮的耳鳴患者有效率達65%

壓力管理:預防壓力性耳聾的關鍵

根本預防在於建立抗壓生活方式: 暫時 性 失聰

  • 生理層面:保持每週150分鐘中等運動,規律睡眠節律(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睡眠少於6小時者耳鳴風險增3倍)
  • 心理層面:正念冥想(Mindfulness)證實可降低皮質醇23%,香港部分企業已引進辦公室冥想課程
  • 社會支持:參加興趣社群,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設有「聽健坊」提供壓力管理講座

當發現自己出現短暫性失聰時,應立即進行「壓力稽查」:記錄發作前24小時的情緒事件、睡眠品質與咖啡因攝取量。必要時尋求職業醫學科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評估,避免聽力問題慢性化。

1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