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終末階段,心衰疾病風險發生後,給患者生活造成了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經濟壓力!心衰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醫患攜手發展才能可以預見自己更好的未來。

心衰大致分成幾類

心力衰竭有多種類型,按發生率可分為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心電圖按發生部位可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心髒有收縮和舒張功能,根據這個分類,有收縮性心力衰竭、心髒功能失常或混合性心力衰竭,根據症狀可分為無症狀性心力衰竭、症狀性心力衰竭、難治性心力衰竭,以射出分率為標准,可分為射血分數減少型心力衰竭(射出分率低於40%)、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和輕度射血分數減少型心力衰竭(射出分率在40% 至50% 之間)。

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的發展曆程

在心力衰竭的早期研究中,發現心力衰竭是由於收縮或舒張功能的問題,心臟衰竭血液不能有效地排出和返回,因此提示血流動力學紊亂。利尿劑和洋地黃當時主要用於減輕心髒負擔,增加心髒收縮力,改善心輸出量,從而減少與液體滯留有關的症狀。

隨著對心力衰竭研究的深入,發現心力衰竭是由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的。所以開始使用改變血流動力學的藥物。如血管擴張劑,在應用後,心髒射血負擔減少,心力衰竭得到糾正。這個階段以擴張血管的藥物為主,輔以增加心肌收縮力的藥物,如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或多巴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劑等,都有加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冠心病治療但數據顯示,患者症狀有所改善,但壽命並未延長。

基於這個過程中發現,僅從血流動力學分析了解心衰還是不能太過膚淺。於是,到了本世紀,提出了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的改變會引起心髒的重構,從而可以導致心衰。

這些神經內分泌因子屬於腎素-血管緊張素原-醛固酮系統和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受體系統。考慮到幹擾這些神經內分泌因子,研究人員試圖用一種拮抗劑阻斷它們的作用,於是作用於這兩個系統的藥物應運而生。

一類藥物是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目的是逆轉心室重構,糾正心力衰竭;另一類藥物是β受體阻滯劑,用於抑制交感神經活動,阻斷β受體。這些藥物使用後,可以逆轉心室力,改善心功能。這兩類藥物都是基於心力衰竭的機制,不僅能緩解症狀,還能顯著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第三類藥物是醛固酮拮抗劑,醛固酮,是腎上腺分泌的激素。它會導致水和鈉瀦留,即水腫,這是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問題。這類藥物的作用是調節水鈉平衡。

今天,這三類藥物已經成為治療心力衰竭的主要藥物。此外,一種由受體拮抗劑和內肽酶抑制劑組成的新型通道阻斷劑已經開發出來,並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它還沒有開發出自己的系統。

近年來,糖尿病藥物葡萄糖鈉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在心力衰竭領域備受關注。葡萄糖鈉協同轉運蛋白2的作用是轉運葡萄糖和鈉。該藥應用後,抑制葡萄糖的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隨後,在對心力衰竭合並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發現它還能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不曾想,糖尿病藥物成了治療心力衰竭的新寵,既能解決血糖問題,又能治療心力衰竭。可謂“跨境毒品”。於是,“金三角”就變成了“四重法”,主要目的是改善心肌細胞的代謝,使心肌細胞的能量供應更好。

除了藥物進行治療還有哪些治療研究方法?

當然,心力衰竭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介入治療和外科治療。藥物可以通過幹擾神經內分泌因子、能量代謝和炎症來逆轉心髒重塑。然而,某些類型的心力衰竭需要植入裝置,例如三腔起搏器使心髒重新同步,或由心率異常引起的心力衰竭,通過植入除顫器可以使心率恢複正常,由於收縮功能障礙引起的心力衰竭可以植入心髒收縮調節器以改善鈣代謝,從而改善心髒功能。有些心力衰竭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如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心髒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服藥期間需要注意什么?

服藥期間患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心力衰竭患者服藥是逐漸的,一般從最初的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視個別情況而定,但是,在治療過程中,第二,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有良好的依從性,一般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後,才能穩定病情,如果隨意服藥,病情容易重複,加重;第三,要提高對藥物副作用的認識,例如嚴重不適,要及時求醫,根據醫生的意見停止或減少劑量;第四,心衰患者服藥期間,謹記規律生活、飲食有節,控制鹽分攝入; 第五,要認真跟進,不論是電話跟進,還是自己跟進,以便與醫生溝通病情。第六,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如果有任何用藥沖突,應咨詢醫生,避免相互幹擾,引起其他疾病。

無症狀性心力衰竭 症狀性心力衰竭 難治性心力衰竭

0


868